栏目页/内容页FPSS

以课程思政为抓手 深入开展公共基础课程教研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明确提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总书记的指示为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毋庸置疑,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所以,理解和把握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及难点,并积极寻求应对之策,对于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2023年春季开学以来,公共基础教学部积极组织全体任课教师(含外聘教师、兼职教师)多次进行集中教研活动,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就“什么是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等问题展开深入地学习与交流,以求更进一步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学根本任务。

一、开展专题教研、深刻认识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课程思政在本质上是一种教育,目的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经过教研学习,教师们深刻认识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大家纷纷表态,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

二、深入挖掘思政要素、努力实现多元统一。

课程思政本身其实就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即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现实的课程教学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这三者被割裂,课程思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对这三者重新统一的一种回归。课程思政要求教师要在教育中积极探索实质性介入学生个人日常生活的方式,将教学与学生当前的人生遭际和心灵困惑相结合,有意识地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和困惑,真正触及他们知识和内心的深处,即他们认知和实践的隐性根源,从而对之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此,公共基础教学部各学科教师结合自己所任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学生特点,就“如何深入挖掘蕴含在教学内容中的思政要素”展开了广泛的探讨,最后一致认为要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教育教书育人的作用。

三、充分结合学科特点、大力寻求实践突破

课程思政涉及不同课程、不同教师和不同学生,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经过教研探讨,大家表示要结合各门课程、各位教师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课程思政。在教学实践中,公共基础课程要注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地位,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倡导崇尚英雄、尊重模范、学习先进的优良风尚,不断坚定学生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心、信任和信念。在课程中尤其要注意不能生搬硬套、强硬嫁接,应该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精神、创新意识、逻辑思维等相互融合,通过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也要在言传身教中落实立德树人,实现师生之间充分交流与沟通,要把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统一起来,引领学生健康成长。